“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於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9月30日✊🏿,特別邀請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上官倩芡老師與大家分享“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近30名教師踴躍報名參與。
(上官倩芡老師做講座)
首先,上官倩芡老師從腦科學與認知科學講解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性。學習的過程就是神經元細胞接收信息👌,通過突觸將信息傳遞給其他神經元0️⃣,從而構建起神經網絡的過程。神經網絡廣泛的聯系可以更為迅速的在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傳遞信息。當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會形成新的突觸,出現新的信息傳遞🚵🏻,形成新的神經網絡。反之,如果突觸消失😩,神經網分解,信息傳遞終止,已學到的東西就消失了。大腦會根據實際使用狀況對突觸進行修剪,保留常用的突觸,清楚不常用的突觸,決定突觸修剪的關鍵是使用頻率🧎🏻♀️➡️👫🏻。
當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並逐步實現時💇🏻♂️⏰,會讓人產生愉悅的體驗。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會上升🙆♂️,產生快樂感覺🛠。如果教師能不斷保證學生“學會”🈴👧🏻,就可以讓“學會”變成令人愉悅的“上癮”行為🤹🏼♂️,從而不斷為學習提供激勵。
根據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就是學習過程是大腦探索新的神經連接方式、形成有效神經網絡過程,也進行思維整理👮🏻♀️,形成穩定認知模型的過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神經網絡、認知模型的構建是學習者的主動心理過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會”可以產生愉悅的感覺,從而不斷為學習提供激勵(以學習效果為中心)🚣🏽。
(活動現場)
接下來🫂,上官倩芡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對比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區別,大家進一步理解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應該是:目標與行動的一致性、行動與效果的一致性、效果與目標的一致性👰🏿1️⃣。並建議大家采用反向課程設計法,確定所期望的效果、確定所需要的證據、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
最後🦴,上官倩芡老師向大家推薦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炬明的著作《以學生為中心🕚:當代本科教育改革之道》。本書是目前中英文文獻中唯一一部對“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育改革進行系統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對中國“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育改革提出系統性建議的著作。
文 | 李艷艷 圖 | 李艷艷 供稿 | 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