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隨著英國本地的秋意漸濃🍯,赫特福德大摩臣5園也向我們展現著英國郊區平淡但精致,簡潔的靜雅之美。與此同時🧜🏽♂️,在經過將近1個多月的適應之後。天華赴英團隊的雙語學習與生活也隨著秋高氣爽🚪,清冽自然的景致而漸入佳境🤎。
(校園即景)
我們的一周學習內容安排的較為充實🙅:周一,周三周四都有高等教育學與學術英語的相關課程;而周二與周五則是我們走入各專業教室聽課的時間。
周一早上開始,便是研修的主要內容之一——高等教育教學實踐研究(Explor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由資深的“高等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課程的兩位教授👯♂️,Joy和Leo教授進行耐心和細致的授課。
(Joy教授)
與預想中充滿理論🚵🏽♂️,充滿了嚴謹氣氛與陌生英語單詞的氛圍不同,兩位教授的教學風格細膩💇🏼、親切👐🏻💇🏿,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切中教學理論的知識點👱♀️。啟發——而不是教授⚛️🧷,這是我們學到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比如Joy教授在與我們談到當今的課堂教學受到諸多線上課程與智能手機碎片化學習的挑戰時,她說“When we talk about lecturing, its always talking about learning, not teaching.”對我啟發頗多。是的,如果一位老師總是將隨手可得的廉價基礎知識作為課堂教學重點“搬運”給學生而不做任何啟發的話✋🏿,學生對於課堂的態度當然是視其為可有可無的雞肋🤹🏼♀️🏋🏽♀️,即使為了簽到出席課程,也是死氣沉沉💊,毫無建樹的。
在接受高等教育課時,我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兩位教授都年事以高,但對於教學一事一方面充滿敬畏👭🏼🏆,事事講清,條條註意𓀋。另一方面則是在方法上保持著一份童心,只見他們一會兒掏出一些繽紛彩色的即時貼要我們寫上自己的想法🖐🏻,一會兒拿出積木要求我們搭建一個理想中的課堂環境。這實實在在的是貫徹了他們如何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的理論——充分的運用各類精心布置的環節,材料,調動學生與聽眾的參與度。通過聽眾主動的思考與反饋,一環一環逐漸走進他們設置的學習目標。
同時,他們在評估自己的教學時,十分註重學生的feedback(反饋意見), 這可能是我們發現在作業意外,急需與學生建立的一種柔性機製👩🦼➡️,這種反饋與及時的意見,可能比每個教師一年一度的死板教學總結更為有效更有價值。一位學生如果與教師在上午的課堂上做了有價值的反饋,教師往往能在下午就在課堂上做出調整,這樣不僅對教師,同樣對學生來說都是好事♻。
(Joy教授與我們分享她的課堂上🙍🏼,學生對於為何要學習教學理論的一些反饋)
在學術英語方面,同樣有兩位教師——Liz與Jane🌅,分別負責提高我們的學術詞匯應用與學術演講能力。在詞匯量與英語的聽說讀寫方面,我們各個老師程度各異,這對於英方教師們的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調整🧑🏻🎄⚾️,加上兩位老師極富耐心的鼓勵與肯定,使得每位老師在課堂上都敢於發言🎰,敢於總結與表達我們的想法🧑🏻🦲。通過一個月,多次課程的訓練,我們現在對於在英國教學系統中的常用學術用語和表述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形成了一定的概念🩲。
在專業方面🪠,天華的各位老師紛紛深入各自的專業課堂進行聽課與觀察,一個月以來,通過聽課💡,我們發現了在自己的專業上,有很多教學理念和培養方式與英國的不同⬅️。比如年級與專業的設定🧗♂️☝🏻、培養模塊(module)的設計🤽🏿,培養模塊層次的建立等等🏂🏿💋。對於來自英國同行們的不同視角與方法的確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相信在四個月的學習之後☯️,各位天華的教師回歸崗位之時,能夠給予專業與同事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
(左圖為何燕老師在課堂上參與實驗右圖為參觀藝術設計學院的道具模型教室)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赫特福德大學各個相關學院對於我們這次訪學十分重視且非常歡迎我們的到來,安排了各類正式與非正式的活動邀請我們參與。比如人文學院📢、教育學院紛紛組織了各類午餐會,將我們介紹給各自學院的同事與領導,大家暢所欲言👴,在簡樸隆重的氛圍中各自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而有時則會邀請大家一起參加專屬於某個專業的演講與研討會🍷,增進不同專業在英語應用與理解方面的交流能力。
(來自高等教育學院的歡迎研討會)
(參加藝術設計學院“TVAD Talk”:有關一戰之前奧匈帝國服飾紋樣與流行的研究)
總之,我們大家的10月❕,是在充實與忙綠的氣氛中度過的,希望能夠在接下來2個多月的學習與各類教學活動中,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尤其是各位同仁能夠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挖掘到相應的特色課程🧑🏿,深入地觀察,細致的整理所得,更好為日後天華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