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11點30分,遠程教學中心舉行第6期圓桌論壇,邀請分別來自五個二級學院的教學名師做嘉賓分享他們的“大語言模型的教育應用”🧑🏽💼,他們是人工智能學院的陳佳雯老師👩🏿🚀、初等教育學院的胡雅楠老師🦺、商學院的項芹老師、健康學院的孫連榮老師、藝術設計學院的余國東老師📚,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做主持。活動深受大家喜愛⛏,30余名教師積極參加了活動✍🏻。
(嘉賓分享)
圓桌論壇之前,李艷艷老師在學習通上的“教師發展”平臺討論區向大家廣泛征集對人工智能的一些問題,並在微信群裏💱,與各位嘉賓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樣可以保證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家對人工智能的疑問與困惑,有效幫助到大家♜。具體征集到的問題如下:AI如何應用於外語教學⛸?如何面對學生利用AI遞交的完美作業?人工智能的各類助手軟件,是否有好的推薦?哪些更適合我們教師們上手、使用🤟🏻?怎麽監測大語言模型的應用效果👩🏽🔧?在AI輔助學習下,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會被方便快捷的AI工具遮蔽掉🤵🏽💗,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邏輯能力和審美能力相比過去傳統模式學習會不會變下降,如何面對這個問題?AI輔助教學的條件下,對於不同學科、專業、學生,教師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否需要做相應調整🧑🏻🦰?
圓桌論壇上,各位嘉賓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了分享。胡雅楠老師分享到,提示詞可以賦能英語的詞匯學習🕘、英語閱讀學習和英語翻譯學習。例如,可以通過大語言模型搭建自己的英語學習術語庫;對原版閱讀材料進行改編,從而符合各類標準化英語考試難度;以及如何運用大模型來進行語篇的翻譯,從而讓同學們掌握各類翻譯技巧,提升翻譯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不同程度進行分層教學🏃➡️🚴♂️,通過前期對學生的智能評估,推送相應學習內容。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創新課後作業布置,從單純地布置翻譯練習🤵🏻♀️💪,轉變到讓學生批判性分析各類大模型翻譯出來的譯文🍬,以及通過比對和自己譯文的不同,從而明確自身翻譯能力的不足,助力更好掌握不同翻譯技巧的用法🧕🏼。
陳佳雯老師分享到👳🏼♂️📁,其教學團隊正在建設的一門人工智能賦能全校的通識課程《提示詞工程》。以編寫主講教材作為新課建設的起點,不僅是一個好的開端,還能在課程構建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陳佳雯老師也介紹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篇👨🏻🦲、方法篇、應用篇和開發篇。基礎篇講解大語言模型的基礎知識🪝;方法篇介紹提示工程的原理和設計原則;應用篇涵蓋智能辦公、故事創作、英語學習和程序設計四個領域,通過案例引導學生如何與大模型進行交互式學習♚;開發篇則指導非計算機背景的師生,通過與大模型互動創建應用程序,包括編程環境搭建🪳、需求分析、程序調試🍄🟫、整合與運行等開發步驟。
人工智能已經從研發階段逐漸走向大規模應用階段,不再局限於工科和計算機科學領域,而是各學科的應用工具。未來,人工智能的駕馭者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家,而是各個領域內的專家。學會如何與大模型進行科學、專業的互動,是未來真正駕馭AI的關鍵💅🏻。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紮實掌握自己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這樣我們才能在AI時代成為真正的主人👰🏼♀️!
項芹老師分享了大模型在其所教授課程《商務統計》中的應用,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也為教師審視和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提供了新方向,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術賦能教育🔟,如何設計基於 AI的教學新範式👨🏼💼👱🏼♀️,加速推進教學改革🍰。
孫連榮老師分享了自己使用AI以及融入教學的體驗,認為AI融入課堂後對於教師自身專業領域內知識能力之外、與教學法相關的能力體系(對應教學目標達成開展個性化指導所具有的教學藝術性🤦♀️、靈活性等)顯得更為重要👨🏽🦲。
余國東分享了AI在其所教授課程《人工智能輔助設計》中的應用。余老師提到在影視動畫中🌆,AI不僅在前期的劇本創作、分鏡設計和美術設計中起到具有創造性的輔助作用🧗🏿,還為中後期影片的製作提高了效率🪞。余老師在分享AI輔助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如何避免學生高度依賴AI工具💯🙇🏻♀️、創造性下降”的反思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他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第一是AI輔助設計的課程側重點更多地放在學生學習使用AI工具的方法過程而非結果,通過課堂的訓練引導學生進行設計方法的總結和思考;第二是加強學生的審美訓練和基礎專業知識的鞏固,引導學生找清楚自己與AI的定位和分工💃,確定自己的目標,充分利用AI工具提升實踐效率。
最後👩🏽🩰,李艷艷老師以兩句名言鼓勵大家開啟AI之旅,邁向星辰大海🧝♂️。“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 “人們總是高估一項技術所帶來的短期影響,卻又低估它的長期影響。”
文 | 李艷艷 圖 | 李艷艷 供稿 | 人事處